古道憶鄉情
猶記得在沙頭角公路近禾徑山附近有一間名為《長山古寺》的寺院,門前有這樣的一副對聯 :
《長亭惜別 古道瞻歧 雨笠塵襟人日日,山鳥吟春 寺花送曉 煙鐘風磬我年年》
看著這副對聯,不禁讓人憶起昔日旅客在古道上穿梭的情景,一幅幅離別、蒼桑、艱辛和苦澀的畫面彷彿在眼前出現。今日的長山古寺幾乎人跡罕至,但原來在清代,該處是往來深圳及沙頭角以至大鵬城的交通樞紐,在古道上徒步行走及坐轎上路的旅客絡繹不絕。時至今日,長山古寺外的古道已失去蹤影,取而代之是一條通往垃圾堆填區的馬路。然而,要在香港郊野感受古道的情懷,也不用失望,因為在新界很多地方,特別是西貢及新界東北一帶,仍保留著很多歷史悠久的古道。
所謂古道,一般是指以石塊在泥土上鋪砌而成的山徑,目的是避免因人踏及雨水長時間的沖刷而令泥徑變得泥濘及破爛難行,這與今天用英泥築成的小徑有異曲同弓之妙。這些石磴古道多建於清代,通常由村民集資修建,按照人流量而鋪砌成不同的闊度,主要把鄉村和墟市連接在一起,有的則是把鄉村和山上的梯田相連,後者規模一般較小。古道多順著坡度較小的山坡修建,村民手鋤肩挑,把石頭一塊一塊的由山腳堆砌到山上的村落,再跨山越坳到山的另一邊; 凝望著古道上的每一塊石頭,不禁想起修建古道時的辛酸,真是 《舊舊皆辛苦》。除石頭之外,很多時在古道的分叉路口又豎立“問路石”作為路標,或豎立修路碑以作紀念,亦有在山坳處修建小廟或神壇以保旅客路上平安。
古道歷史久遠,其上的每一塊石頭均以平坦的一面朝上展現,大大小小的石頭排列有序,彎彎曲曲連成一線的石磴古道不單是一件瑰麗的藝術品,更是一件古跡,且是最能夠讓人親近的古跡。走在其上,怎能不憶起昔日鄉民為生活而奔波的情景? 赤著雙腳,挑著扁擔,流著汗水, 一步一步緩緩上登的樣子,你也能感受得到嗎 ?
以下跟各位分享一下西貢和沙田之間的古道網路,它們連接多條廣為行山界所熟悉的客家村落, 包括梅子林村、茅坪村、石壟仔村、黃竹山村、昂平村、北港村和大腦村等等。當中有很多古道路段是熱門的行山徑,在昔日卻是村民往來西貢、沙田及各鄉村的重要通道,是否似曾相識呢?
猶記得在沙頭角公路近禾徑山附近有一間名為《長山古寺》的寺院,門前有這樣的一副對聯 :
《長亭惜別 古道瞻歧 雨笠塵襟人日日,山鳥吟春 寺花送曉 煙鐘風磬我年年》
看著這副對聯,不禁讓人憶起昔日旅客在古道上穿梭的情景,一幅幅離別、蒼桑、艱辛和苦澀的畫面彷彿在眼前出現。今日的長山古寺幾乎人跡罕至,但原來在清代,該處是往來深圳及沙頭角以至大鵬城的交通樞紐,在古道上徒步行走及坐轎上路的旅客絡繹不絕。時至今日,長山古寺外的古道已失去蹤影,取而代之是一條通往垃圾堆填區的馬路。然而,要在香港郊野感受古道的情懷,也不用失望,因為在新界很多地方,特別是西貢及新界東北一帶,仍保留著很多歷史悠久的古道。
所謂古道,一般是指以石塊在泥土上鋪砌而成的山徑,目的是避免因人踏及雨水長時間的沖刷而令泥徑變得泥濘及破爛難行,這與今天用英泥築成的小徑有異曲同弓之妙。這些石磴古道多建於清代,通常由村民集資修建,按照人流量而鋪砌成不同的闊度,主要把鄉村和墟市連接在一起,有的則是把鄉村和山上的梯田相連,後者規模一般較小。古道多順著坡度較小的山坡修建,村民手鋤肩挑,把石頭一塊一塊的由山腳堆砌到山上的村落,再跨山越坳到山的另一邊; 凝望著古道上的每一塊石頭,不禁想起修建古道時的辛酸,真是 《舊舊皆辛苦》。除石頭之外,很多時在古道的分叉路口又豎立“問路石”作為路標,或豎立修路碑以作紀念,亦有在山坳處修建小廟或神壇以保旅客路上平安。
古道歷史久遠,其上的每一塊石頭均以平坦的一面朝上展現,大大小小的石頭排列有序,彎彎曲曲連成一線的石磴古道不單是一件瑰麗的藝術品,更是一件古跡,且是最能夠讓人親近的古跡。走在其上,怎能不憶起昔日鄉民為生活而奔波的情景? 赤著雙腳,挑著扁擔,流著汗水, 一步一步緩緩上登的樣子,你也能感受得到嗎 ?
以下跟各位分享一下西貢和沙田之間的古道網路,它們連接多條廣為行山界所熟悉的客家村落, 包括梅子林村、茅坪村、石壟仔村、黃竹山村、昂平村、北港村和大腦村等等。當中有很多古道路段是熱門的行山徑,在昔日卻是村民往來西貢、沙田及各鄉村的重要通道,是否似曾相識呢?
返回 “山野文化”